消化性溃疡癌变都有哪些信号?怎么预防?
消化性溃疡为一种常见的良性疾病,呈世界性分布。有资料统计,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青壮年,胃溃疡的发病年龄较晚,平均较十二指肠溃疡晚10 年左右,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约为胃溃疡的3~4 倍。
另有调资料表明:其发病率为5~11. 43%,其中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之比为1 : 1. 15~4. 49。如果按我国现有人口计算,胃溃疡患者有数千万之多,至少每20人之中就有一人患胃溃疡。一般认为胃溃疡有一部分会发生癌变,而十二指肠溃疡一般不会。
一.消化性溃疡大部分可治愈
在消化性溃疡患者中,绝大部分可治愈;约10%-15%的人并无症状发作,而多数患者具有典型临床表现,即:慢性、秋冬和冬春之交周期性发病的节律性上腹痛。
上消化道造影或胃镜检查便往往可以确诊,而以抑酸剂、胃黏膜保护剂、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等的内科治疗,可使绝大部分病人获得痊愈。
十二指肠溃疡常表现为节律性空腹痛,而胃溃疡常为餐后痛。部分患者平时缺乏典型临床表现,而以大出血、急性穿孔为其首发症状。
二.反复发作的胃溃疡被确认为癌前病变
胃溃疡有一定的癌变率。主要发生在中年以上,男性,反复发生且久治不愈的溃疡,对这种溃疡要高度警惕。
胃溃疡治疗后还要进行复查,以观查溃疡的愈合情况即变化,调整治疗措施。十二指肠溃疡几乎不会发生癌变,但反复发作的胃溃疡目前已被许多专家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。
一般来讲,发生胃溃疡癌变的患者多有长期慢性胃溃疡病史,溃疡边缘上皮细胞反复破坏与粘膜修复再生、化生、不典型增生,随着时间的延长,增加了癌变的可能性。
癌变一般发生于溃疡的周围黏膜,这些部位的黏膜在溃疡活动时发生糜烂,经反复破坏和再生的刺激可发生恶变。
三.胃溃疡发生恶变有哪些信号?
1.疼痛性质和规律发生改变:
胃溃疡的疼痛多表现为上腹部隐痛,呈烧灼样或钝痛,且疼痛的发作与进食有关,一般在饭后半小时到1小时内出现,以后逐渐减轻。如果疼痛失去了上述规律性,变为不定时发作,或成为持续性隐痛,或疼痛性质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明显的改变,则应警惕为癌变的先兆。
2.用抗溃疡药物无效:
虽说胃溃疡易反复发作,但平时服用抗溃疡药物后,症状一般能够缓解如果按常规服用抗溃疡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,效果变得不明显,甚至无效,就应该怀疑是癌变的先兆。
3.进行性消瘦:
在短期内出现食欲不振、恶心、呕吐、发热及进行性的消瘦,体重减轻,则癌变的可能性极大。
4.出现呕血和黑便:
病人近期内经常发生呕血或出现柏油样大便,大便潜血试验结果持续呈阳性,并且发生严重贫血,这些现象均表明,胃溃疡可能正在恶变为癌症。
5.腹部出现包块:
胃溃疡患者一般不会形成腹部包块,但是如果发生癌变,溃疡就会变大、变硬,晚期患者可以在左上腹部触摸到包块。包块质地常较硬,呈结节状,不光滑。
6.高龄人群
年龄45岁以上,既往有溃疡病史,近期症状反复,如打嗝、嗳气、腹痛、且伴有消瘦者。
四.胃溃疡的发病诱因
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尚不能完全明了,但已经明确的有幽门螺杆菌感染、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及抗血栓药物,以及胃酸分泌过多、遗传因素、心理和情绪波动、饮食的无规律性、嗜食零食、吸烟、饮酒、地理环境和气候有关,肺气肿和乙肝等慢性疾病也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有一定关联。
1、幽门螺杆菌(HP)感染 :
大量研究充分证明,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。
2.药物及饮食因素:
长期服用阿司匹林、皮质类固醇等药物易致此病发生,此外长期吸烟,长期饮酒和饮用浓茶、咖啡似亦有一定关系。
(1)各种阿司匹林制剂:
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可引起胃痛及不适,严重者可有呕血、黑便等,胃镜检查可发现胃黏膜炎症、糜烂及溃疡形成。
(2)激素替代药:
消炎痛和保泰松这类药物属激素替代药,对胃黏膜有直接的损害作用,可导致急性胃溃疡。
(3)解热镇痛药:
如A.P.C,扑热息痛,去痛片以及感冒通等感冒药。
3.胃酸和胃蛋白酶:
消化性溃疡的最终形成是由于胃酸/胃蛋白酶自身消化所致,胃酸是溃疡发生的决定性因素。所谓“无酸无溃疡”。
4.应激精神因素:
急性应激可引起应激性溃疡。长期精神紧张、焦虑或情绪波动的人易患消化性溃疡。
5.遗传因素:
在一些罕见的遗传综合征中,如多发性内分泌腺腺瘤I型、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等,消化性溃疡为其临床表现一部分。
总之,溃疡是可以有效预防并能够治愈的,积极改善生活方式,合理服用药物,根除幽门螺杆菌,把胃肠镜检查作为常规体检项目;
一旦发生溃疡,要积极规范治疗并定期胃镜复查(即使溃疡痊愈也要定期复查),这样就能有效避免癌变发生。
大连春柳胃病医院 咨询热线: 0411-86576699
大连春柳胃病医院地址:金三角市场往大纺方向100米
1\6\8\18\19\21\43\303\407\408\409\410\503\523路到金三角市场站或者大纺站下车
辽公网安备 21021102000366号